当前,特种机器人正在特殊作业场景中“大展身手”。
和大家常见的酒店、家庭等领域的服务型机器人不同,特种机器人拥有极为灵敏的“眼睛、鼻子、耳朵、腿脚”,能爬坡过坎、跋山涉水,防爆、消防、侦察、巡检、安装等工作样样在行,能适应多种复杂的环境,在人不能近、人不能及、人不能为等复杂场景下作业。
当前,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以人工智能、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,也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、保障社会安全的关键技术载体。特种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分支,凭借环境适应性强、任务执行效率高等特点,在工业、军事、救援、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。
“近年来,国家对机器人产业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、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,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,产业科技创新持续提速,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。但部分核心技术存在短板、复杂环境应用突破难、产业协同不足、应用生态尚未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中信重工生产计划部员工邢京龙说。
邢京龙建议,持续强化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、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,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研发资金作用;强化矿山无人化、地面空中协同、百米以上高层建筑消防、移动重载机器人等应用领域研究;强化产业链创新,推动形成特种机器人“零部件—整机—系统集成”全链条生态,打造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的新局面。
中信重工的特种作业机器人目前处于国内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。据了解,中信重工积极响应政策号召,将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,不断丰富机器人特殊作业应用场景,助推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发展,强化各地应急救援能力建设,并不断提供新技术、新装备及多样化解决方案。(张毅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