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冶金报社两会报道组
记者 樊三彩 报道
记者 顾学超 摄影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确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,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大国工匠、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使命。

图为杜钧
“目前技能型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,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,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酒钢集团宏晟电热公司电力检修工程分公司焊接首席技师杜钧表示,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,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匮乏,其职业教育质量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不足,且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。
为此,杜钧针对加强职业教育、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提出4个方面建议。
第一,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。一方面,建立产业需求动态跟踪机制,定期对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、技能要求、岗位变化等信息进行收集、整理与分析,并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;另一方面,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,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。同时,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,如税收减免、财政补贴等。
第二,加强职业院校实训设备建设。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。如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,重点用于支持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的更新与升级;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,应给予更大力度的资金倾斜。二是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。政府可通过土地优惠、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支持,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。
第三,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。制定“双师型”教师认定标准和培养计划,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。同时,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,充实职业院校教师队伍。此外,还应建立“双师型”教师激励机制,建议在职称评定、薪酬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,并开展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。
第四,完善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。加快“新八级工”制度的全面落实,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,明确各级工的技能标准和考核要求,为技能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;打破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、就业、参加招录(聘)、职称评聘、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之间的壁垒,确保两者享受同等待遇。
